《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适应专业: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
所属教研室:法学(思修)教研室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basis of law )
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程
学时学分:40理论学时(2.5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中国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旨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好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它是其他三门思政理论课的先导课程,与其他三门思政理论课一起,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二)基本原则
1.“三贴近”原则。本课程教学将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贴近社会热点、难点,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注重从正面分析问题。
2.知行统一原则
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学习本课程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践履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与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学习只有联系实际,才会生动而具体。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应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加深大学生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
1.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本课程教学改革追求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本课程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师范性、应用型”和“三新三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着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总体原则有三:其一是教学过程与结论并重的原则。传统教学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理解为呆板单调的知识背诵和记忆,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其二是强调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传统教学方式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常常忽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为了学生个人的能力、智慧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其三是赋予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新的内涵。帮助学生学生树立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课程内容结构
本课程主要由绪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四个主体部分共计六章组成。详见下表:
章 目 | 教 学 内 容 | | 教学方式 或 手 段 | 课 后 作 业 |
学时 | 思考题 题 | 练 习 题 |
绪论 |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 4 |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 √ | √ |
第一章 | 人生的青春之问 | 6 |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 √ | √ |
第二章 | 坚定理想信念 | 4 |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 √ | √ |
第三章 | 弘扬中国精神 | 4 |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 √ | √ |
第四章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 |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 √ | √ |
第五章 |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8 |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 √ | √ |
第六章 |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10 | 讲授与参与式教学 | √ | √ |
3.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计40理论学时,2.5学分。理科生教学安排在第一学期,文科生安排在第二学期。实践8课时统一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开设。
4.教学方式描述
构建慕课和“参与式”教学方式,同时辅以案例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提倡自主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5.考试与评价方式
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亦即过程评价: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目标评价:以课程标准目标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能力评价:以学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决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参照标准。
考试分网络考试和试卷考试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
平时成绩=考勤30%+课堂参与20%+作业50%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取向,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修养和法律素养,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环境;教育学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揭示人的本质,探讨人生意义,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正确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之中,主动参与课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较大提升,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人生道路上出现的思想道德或法律方面的问题,自觉加强知行合一修养,由他律走向自律,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大学生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绪论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的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1.2提高内容
通过绪论的讲解,使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及意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相互关系,把握新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努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责任。
1.3拓展内容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内在关系。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2.2 分析中国梦与青春梦、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辩证关系。
2.3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三)学时分配
4学时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人生与人生观
二、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掌握人生观的基本内涵以及对人生的重要作用;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了解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阐述。
1.2提高内容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进而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3扩展内容
介绍中外著名思想家关于人的本质的不同观点。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2.1 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2.2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理说明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
一、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掌握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就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通过积极的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确立乐观向上、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理解人生价值的标准、评价与实现的条件。
1.2提高内容
掌握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对人生的指引作用,理解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3扩展内容
理解人活着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平平淡淡地生活一辈子是不是说明自己的一生没有价值?怎样才能创造和体验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2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2.3 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一、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二、反对错误人生观
三、成就出彩人生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知识
掌握处理各种人生矛盾的方法,立志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1.2提高内容
认清错误人生观的实质与危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大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人生的美好价值。
1.3扩展内容
大学生在确立人生观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人生面对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和荣辱观,指明当代大学生成就出彩人生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梳理中西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生观。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演讲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演讲题目: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掌握理想与信念的内涵及辩证关系,明确理想信念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1.2提高内容
理解理想与信念的特征,了解信念的不同层次。
1.3扩展内容
了解理想信念教育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大学生将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学习进步同祖国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让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演讲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演讲题目:我的理想
(三)学时分配
1学时
第二节 崇高的理想信念
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三、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掌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点。
1.2提高内容
掌握崇高理想信念的科学性质和崇高价值,深刻认识坚定崇高科学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1.3扩展内容
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刻认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爱国主义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2.2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三)学时分配
1学时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明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使命中大学生应肩负的责任,在为实现中
国梦而奋斗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2提高内容
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明确“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3扩展内容
通过课内外讲授和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夫.托尔斯泰、爱迪生、弗莱明、居里夫人、毛泽东、周恩来、钱学森、李四光、童第周、叶诸沛等人物生平事迹,充分理解理想信念对一个人成才成功的巨大作用。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 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2.2 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2.3 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2.4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掌握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以及重要意义,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深刻理解中国精神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内涵。
1.2提高内容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在当代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要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紧扣弘扬中国精神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关系;要深入阐释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现实意义,激发他们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展现出弘扬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
1.3扩展内容
一是可以纵向拓展,补充近代以来中国梦历史演进进程中怎样生成和铸就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引导学生以历史的大视野来深刻理解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之魂的重大历史意义;二是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现实,引导学生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梦想成真的关键时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深刻认识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三是紧扣大学生成长成才实际,从青春梦与中国梦的内在一致性中激发其弘扬中国精神、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讨论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讨论题目: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三)学时分配
1学时
第二节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三、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科学把握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做新时代的坚定爱国者。
1.2提高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认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深刻矛盾以及为什么还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的关键是将报国之志、报国之情转化为效国之行,也就是如何在实践中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理性看待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3扩展内容
了解爱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区别;深刻剖析否定党史、国史、革命史和改革开放史以及抹黑革命先烈、诋毁英雄人物等现象,有理有据地还原历史真相、澄清错误认识、戳穿历史谎言,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讲清楚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从经济全球化冲击主权观念、消解国家意识的现象入手,阐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和普遍性,驳斥爱国主义过时论、主权让渡论、人权高于主权论、无国界论等错误观念,结合各国人民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历程和爱国主义最新实践,讲清楚强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极端重要性。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2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与时代要求是什么?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一、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二、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三、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深刻理解时代精神的科学内涵,正确理解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掌握如何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容,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1.2提高内容
了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主要体现,知道伟大的时代精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实践过程中的精神风貌。
1.3扩展内容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在当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应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上,真正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讨论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讨论题目: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如何走在改革创新的时代前列。
(三)学时分配
1学时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2提高内容
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1.3扩展内容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讨论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讨论题目: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三)学时分配
1学时
第二节 坚定价值观自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掌握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科学依据,自觉坚定价值观自信。
1.2提高内容
理解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
1.3扩展内容
让学生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一条主线 ,处于本课程中总依据、总纲领的地位,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聚焦点就在于引导大学生接受、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是贯穿本课程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四大板块的总体要求。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讨论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讨论题目:谈谈为什么要增强价值观自信?
(三)学时分配
1学时
第三节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一、扣好人生的扣子
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掌握“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具体要求,理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1.2提高内容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联系,与成长成才的密切关系,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则。
1.3扩展内容
通过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等,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把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人生价值统一起来。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讨论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讨论题目: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一、什么是道德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解析人类社会特有的道德现象,包括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以及历史发展。
1.2提高内容
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通过和法律的产生进行比较,了解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1.3扩展内容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不利于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 人类的道德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2.2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表现为怎样的社会影响和实际效果?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掌握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华民族历史沉淀的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掌握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是一脉相承的,用理性、健康的心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1.2提高内容
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及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国革命道德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自觉同各种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1.3扩展内容
了解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解全盘复古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观点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社会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了解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弘扬这些传统美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
2.2 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3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4 结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思考如何积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道德成果?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三节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二、社会公德
三、职业道德
四、家庭美德
五、个人品德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的科学内涵,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现实层面的基本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规范意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树立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自觉意识。
1.2提高内容
本专题具有理论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特点。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和原则的论述与时俱进,进行思想史梳理;现实层面,伴随着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和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要把握时代性和针对性。落足点是引导大学生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努
力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1.3扩展内容
理解为什么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如何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认识这一问题?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不应当停留在对道德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的层面上,引导大学生内化为自身素质的组成部分,提高到自觉意识的层面,注重这方面的修养和锻炼,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 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继续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3 如何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辩论题目: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讨论题目:大学生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四节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一、向道德模范学习
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三、引领社会风尚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向模范学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引领社会风尚
等基本理论。理解并领悟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使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之中,努力做到向上向善、知行合一。通过学习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为成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1.2提高内容
要充分阐释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向道德模范学习的必要性、志愿服
务的内涵、精神,引导大学生认识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树立道德实践
养成的自觉意识,自觉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做
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1.3扩展内容
讨论雷锋精神是否过时?理解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在本质上是高度统一的。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 结合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谈谈大学生如何通过参与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了解法律的词源,掌握法律的含义,理解法律的本质与特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机制。
1.2提高内容
认识法律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法律的本质的区别。
1.3扩展内容
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相关内容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所体现的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具有初步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分析法治实践中一些具体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针对性和时代感。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 如何认识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2.2 如何认识法律的历史发展?
2.3 联系我国实际,说明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2.4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2.5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如何运行的?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了解宪法基本知识,正确理解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理解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功能和原则。
1.2提高内容
理解我国宪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3扩展内容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多党制”。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 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2.2 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知识
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
1.2提高内容
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抓手。
1.3扩展内容
引导和帮助学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建设、从依法治国
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国法治的进步,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与原则,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逐渐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2.2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三)学时分配
1 学时
第四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地位、作用和实现途径,明确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和正确方向。
1.2提高内容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必须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关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要在这一进程中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自觉性。
1.3扩展内容
了解法治与人治、法制、德治的区别。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 法治与人治、法制、德治有什么区别?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2.3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三)学时分配
1学时
第五节 培养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二、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三、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掌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以及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掌握法律权威的含义,理解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保障法律尤其是宪法的至上权威,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1.2提高内容
认识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性,强调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有助于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将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意义提升到推进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高度。
1.3扩展内容
讨论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讨论“究竟是权大,还是法大”?通过本节学习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增进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将对法治的尊崇内化于心,将模范遵守法律外化于行;学习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养成法治思维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讨论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 法律权威的含义和尊重法律权威的意义是什么?
2.2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讨论题目: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六节 行使法律权利与履行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二、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三、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掌握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了解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种类,掌握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主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内容,了解各项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含义。掌握行使权利的界限,理解行使权利和尊重他人权利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法律权利与履行法律义务。明确行使法律权利有界限,违反法定义务要担责。
1.2提高内容
理解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特点及表现。理解依法行使权利与依法救济权利、尊重他人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内在联系。
1.3扩展内容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利
义务观,把握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明确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培养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努力成长为具有优秀的法治素养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以思考题和作业形式,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2.1 如何正确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2.2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主要有哪些?
2.3 我国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有哪些?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组织建议
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慕课、参与式、案例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二)教材选用建议
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亦即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8版。
(三)资源开发建议
开发学院和教学部网络资源,建立本课程精品课程网页;开发充实本课程教学课件;开发充实本课程网络考试试题库;充实院部和图书馆相关图书资料。
课程标准编制单位:1929cc威尼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执笔人:周琴 教研室审核人:周琴
学院(教学部)审核人:陶有浩